dsblog.net 资讯 » 财经报道 » 移民专家称南水北调移民迁移阵痛将持续多年

移民专家称南水北调移民迁移阵痛将持续多年

http://www.dsblog.net 2010-07-28 10:10:30

  7月20日,张修群在电话中告诉本刊记者,“非常划算”。

  “住在大城市周边,对子女们有好处。我的儿女没读成书,希望孙子、外孙能读成,将来就在大城市武汉工作。”他有些自豪。

  和张修群类似,湖北首批移民6.3万人,正陆续迁往省内江汉平原194个新移民点;在河南,6月10日起,首批移民6.49万人从淅川县迁出,河南诸市共建成移民安置点70个,新建房1.4万户。

  新生活,新挑战

  漂亮的新房让移民们满心欢喜,但很快,新生活露出了让新移民们难以适应的一面。

  张修群发现,移民点没有菜地,他不能种菜自足,而三里镇菜价高昂。其余生活必需品也比老家贵得多。每人1.5亩新耕地,离家有3公里远。过去在山里是旱地,现在是水田。种什么,怎么种,对张修群是全新的挑战。

  移入地政府为村民进行免费劳动技能培训,培训后可以进入本地棉纺厂、砖厂做工。但张修群并不感兴趣,他打听到,进厂刚开始每月只能赚到800多元,还不如他过去的副业收入。

  张修群所在的移民村,几乎是全湖北省最好的。其他很多新移民点,条件就远不如救命寺村。

  距离湖北第二大城市襄樊市35公里左右的龙王镇白集村13组,是襄樊市建设的丹江口库区移民点之一,可容纳移民61户196人。这个移民村也是规划整齐的二层楼房,但外表不如救命寺村光鲜。楼内,墙体仍是粉平的水泥墙。据移民反映,他们初来时,水、电、下水等设施都未入户,装修也不完善。此外,村中没有公共打谷场,村排水总管也未与公共管网连接。

  最重要的是土地。据了解,分给移民的田,主要是村集体林场的坡地,相当大一部分不是水田。当地政府为了将其改造为水田,就将坡地推平,导致新田的肥力赶不上普通水田。

  白集村移民面对的,是与救命寺村一样的不适应和迷惘。

  50多岁的赵广合原先在库区打鱼赚钱,较为富足,但这边无鱼可打,想出去打工又不知道自己能干什么,更不知道襄樊有没有机会。

  两个移民村的移民,多数在迁移后不到一周的时间里,因为思乡回过丹江口。但他们无一例外地发现,旧房子的房顶已被拆掉。回是回不去了。

  张修群和赵广合都认为,再过三四年,自己将会完全适应移民后的生活。但丹江口库区老移民的生活经历显示,现实远非如此乐观。

  在襄樊市龙王镇白集村,与新移民村13组仅相距几百米的12组,是个特殊的村庄——村民是丹江口库区一期工程移民,于1966年迁至此处。本刊记者发现,44年过去了,老移民和他们的后代仍未完全融入迁入地生活。他们与故乡丹江口至今仍有千丝万缕的联系。

来源: 新世纪周刊
相关报道
最新评论(共0条评论) 查看所有评论>>
发表评论
登陆后即可发表评论哟!请输入您的: 博客名     密码 新博客注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