香港经济困局从中心走向弱势 到底怎么了?
http://www.dsblog.net 2011-08-15 09:38:11
近一年多的时间来,香港被焦躁的情绪所笼罩。或许这样的情况在更长的时间里早已存在,不过是在近期显现化和扩大化。
较早时候的奶粉限购,就足以令号称最自由经济体系的香港蒙受尴尬,后来发生的为了抢购奶粉而导致的暴力武斗事件,在未明确是商家刻意炒作的前提下,因为发生在非战乱时期的购物天堂,则让人感觉诡异和青涩;至于大规模的游行抗议外地产妇赴本港产子,也使人唏嘘自由港的风光不再,曾经吸纳大批逃难者来此躲避的香港,失去了往昔的宽容和友善,而逐渐变得尖刻和计较;还有更大规模的集体抗议,则是反对给新移民派钱,虽然任何一个香港人都明白,新移民在法律意义上是完整的香港居民,但抗议者的理由显然是,即使法律认可,他们也不认可,这种对法律的公然挑衅竟然发生在香港,令崇拜法治香港的粉丝大跌眼镜。
香港怎么了?难道,所谓的购物天堂,所谓的“平、靓、正”商品只针对本港居民,大陆人只能到“皇室珠宝”购买假货?难道,所谓的自由港,只是港人可以自由流出、大规模北上,外地人来港只欢迎做菲佣?难道,法治在本港的意义,只是保证本土及港人利益的最大化,而不是法律的严肃性和公正性?
相当一部分香港人喜欢拿人均GDP来说明自己的优越感,毕竟两万多美元的数据是大陆的6、7倍,这么大的差距足以令人自豪;但是,临近的小城澳门,2006年的人均GDP数据就已经超过本港,2010年更录得4万多美元的佳绩,对此,多数香港人却不以为然,认为澳门太小,不足以拿来说事。这种“和胖子比苗条,和瘦子比丰满”的双重评价标准,在港人中间是较普遍的现象,虽然其逻辑关系根本经不起认真的推敲。
一年一度的城市竞争力排名,2010年香港虽然依旧保持第一的位置,但已经失去了往昔高高在上的绝对优势,即使不同立场的观察者也一致认为,如果在未来的数年内,本港依旧未能有新的突破,被众多的竞争对手赶上甚至超越,只是一个时间的问题。眼看失去多年的老大地位,从中心的位置滑向边缘,香港情何以堪?“光辉岁月”过后的激动情绪正逐渐被“后中心时期”的失落感所代替。
经济上的挫败感,以及不愿面对现实的自我慰藉,成为本港焦躁不安的来源。大规模的针对外地人的游行抗议,与其说在捍卫自身的权益,不如说在捍卫一种正在消逝的老大的感觉,和压抑情感的宣泄。
过去的几十年里,香港一直是一个明星。无论是经济的发展模式,还是政治、司法制度,都是粉丝们追捧的对象。在他众多的粉丝里,基本可以分成两派:欣赏派和崇拜派。西方国家可称之为欣赏派,他们对香港的成功基本是老师对得意门生的态度“Boy,干得不错!”,但他们绝不会效法香港;中国大陆可称之为崇拜派,他们对香港的成功确实是羡慕,邓小平先生的“再造几个香港”的指示,更确定了香港的老师地位。大陆改革开放的初期,香港完全是偶像级的标杆,就连港式白话也被奉为最“正点”的粤语!港产电影以及香港明星更是深深影响了几代人。
因母国的软弱和无能,被迫割让给他国做殖民地的香港,现在却发展成为这个区域最好的城市,香港开创了全新的历史。完全可以想象,彼时彼刻,香港人是何等的骄傲!何等的自豪!香港,Hong Kong,地处中国南海一隅的边陲小镇,狮子山下的小渔村,竟发展成为国际贸易中心、国际旅游中心、国际金融中心、国际航运中心,一时间,俨然已是全世界的中心。
即使最尖刻的评论家,或者最狂热的本土支持者,也不能否认这样一种观点,即香港的崛起更多凭借的是来自大陆的机会。因为殖民地的地位,再加之偏居一隅,使其能够在政治和地缘上,远离大陆纷争的中心,而保持一方安宁和平静。从太平天国时期,就有大陆人才、资金的流入,到1949年前后达到一个波段性的高峰。而香港最大的机遇则是在1949年后的几十年的时间里,那段时间里,整个中国大陆与西方主流世界绝缘,只留下香港这么一个窗口可以与西方进行交流,香港以1100平方公里吐纳960万平方公里,全中国的所有进出口都涌到了这个小小的地方,这样的商业机会,香港能不发达吗?试想,全香港的食物都由荃湾或观塘的一家食肆供应,生意能不兴旺吗?
在相当长的时间里,香港一直是国际金融、贸易、航运、旅游中心,幷且是零关税地区。贸易越繁盛,航运越发达。香港回归前由于内地不够开放,海外商人要进入中国内地做贸易,或者内地企业需要走出国门,一般会经过香港,从而带动了香港的资本市场和金融服务业的增长。过去的时间里,中国内地航运、空运都不发达,很多海外的货物进入中国内地会选择经过香港,所以香港的转口贸易曾是亚洲最大的。
香港的发达居然建立在中国大陆的封闭上,巨大的贸易给香港积累了令人咂舌的财富,但殖民地政府的积极不干预理念,幷不能给香港提供宏观上的经济发展规划。更多的资金和人力涌入贸易,从而导致了其他行业的空心化;即使随着大陆的全面开放,香港的贸易功能逐渐减退后,香港也没有适时的调整自己的产业政策,低技术制造业在本土的流失,以及先进制造业的缺失,更是加剧了本港投资的单一性,在对地产盲目的乐观和推崇中,因贸易而积累下的财富成就了一栋栋高耸入云的钢筋水泥建筑体,房地产的投机功能远大于其使用功能。几百万人的香港在集体玩击鼓传花的游戏,宛若一个世界级的传销组织。
缺少了制造业的支撑,香港陷入虚拟经济的泥沼,因此,当1997年席卷整个亚洲的金融风暴来袭时,结构性的房地产泡沫瞬间破裂,自此,香港的经济也就陷入了长时间的困境。
香港目前的经济困局,从表像上看,反映了在香港中心地位走进弱势后,原本依靠大陆对外交流的窗口、转口贸易的经济模式的衰退,而深层次的探究,则表明了香港经济结构本身的缺陷和脆弱性,一个700万人口的大都市,完全依存于服务业,而服务业的寄生性,则决定了未来的不确定性。
历史的看,香港的这种衰退,也曾经在澳门上演过。澳门作为15世纪后,中华帝国闭关锁国的海禁政策背景下的唯一贸易口岸(月港也曾开禁,但时间很短),依托白银贸易迅速发展,但随着贸易的衰退,以及香港的开埠,澳门的贸易地位被迅速替代,从中心滑向边缘。当年的澳门也是依托唯一的窗口地位,凭借特殊的政治和地理优势,为庞大的内地经济体提供贸易服务,但是长期的特殊垄断却造成了过分依赖贸易的惰性,单一的经济模式,以及僵化的思路,当竞争对手出现后,衰败就在所难免。历史上,香港取代了澳门;未来,谁取代香港?
放眼全球,如果以全世界为一个经济体,则把西方发达国家视为世界经济的“中心”,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“边缘化”则从拉美到亚洲,再到非洲战略价值递减的圈层格局。香港过去几十年的中心地位,是因为他在政治和地缘上的纽带作用,是东西方交流的中转站,但随着东西方意识形态的减弱,更重要的是中国大陆的全面开放,香港的纽带作用在减弱,幷且,市场因素取代地理、政治因素也成为历史趋势。即使中国内陆依旧被各种滞碍所困扰,发展模式也远非完美,但中国大陆的崛起已成不争的事实,强大的国力已使13亿人口的经济体,正朝着世界中心的方向加速发展。美国的经济学者也不得不承认,最晚到2030年左右,中国将超越美国,成为世界第一。在这样的背景下,东方之珠却不再熠熠生辉,没有随着大陆的崛起而获得更快速的发展,反而成为这个区域里经济发展“不够理想”的城市,感觉到一阵阵下沉的寒意。香港怎么了?
毋庸讳言,香港长期以来对中国内陆的不信任,或者说对内陆的轻视,影响了香港的发展,香港的“本土中心”意识过于强烈,认为自己的一切都是最好的,以至于发展为自负和自大的自我主义,一味地强调单边模式、自我发展,无视大陆发展的成就和变化,对区域化的融合总是敷衍了事,缺乏理性的诚意。
这种强烈的本土中心主义,曾经毁掉了中国的几个世纪。在清朝中期以前,中国一直是世界的中心,天朝上邦,万国来朝。但长时间的自负和自大,把西方世界看做撮尔小国,把现代科学看做雕虫小技,过分强调中华文明的正统性和优越性,始终抵抗西方文明的冲撞,结果在坚船利炮面前的中华帝国,竟然衰弱得不堪一击。带有幻想色彩的本土中心主义,这种被历史证明是错误的区域主张,竟然在本港滋生和蔓延,那么重蹈中国过去的道路也就成为必然,只不过以香港之小,灾难性的后果会来得更快和更猛!一艘失去动力的航船,满载着肤浅的自我欣赏,沉没或者搁浅,只是时间问题!沉舟侧畔千帆过,香港会哭泣吗?
要想冲破宿命式的沉沦,香港人未来面临的真正挑战,也是最后的机会,不是一味的强调自己的中心地位,而是如何能够保持在中国崛起道路上的迅跑,保持和中国大陆的紧密融合和互动,和广阔的内陆腹地形成产业结构上的良性互补,实现资源共享,主动辐射。如何在中国成为世界中心的版图上,为自己留有一席之地,让自己站到巨人的肩膀上,从而创造性的把自己推向世界的最中心,则考验着港人的战略智慧。要做到这一点,需要香港人的整体理性,需要放下虚幻的自大,把游行、抗议的无用内耗,转换为发展的精力,放下身段虚心实干,为自己、为香港打拼一个看得见的未来。
- 四川成都打掉“香港摩天”跨境网络传销组织
- 湖南华莱2011茶商精英港澳浪漫之旅全纪录
- NU SKIN集团大中华区总裁的慢跑制胜论
- 香港地区外佣圈传销事业渐渐兴旺 害惨雇主
- 河南人大代表珠海报警:香港建圆国际搞传销
- 湖南华莱2011茶商精英港澳浪漫之旅全纪录
- ·卫康深度布局肠道微生态
- ·春芝堂25周年庆亮点抢先看
- ·东方红携多项技术成果亮相珠海航展
- ·艾多美欧洲浪漫之旅圆满收官
- ·USANA连续三年被评为犹他州最佳制造商
- ·安利斩获中国营养师发展大会多项大奖
- ·无限极“思利及人助学圆梦”走进西藏大学
- ·双迪纳米气泡富氢技术“狂飙”